• 少共国际师(少共国际师的战斗经历)

    少共国际师影视资讯人气:354时间:2022-07-29 12:31:34

    少共国际师是军队吗?要不是那它是什么组织啊?
    昙花一现的“少共国际师”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的,经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同意,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少共中央局)创立了一个红军独立师——“第一军团少年共产国际师”。但是这支英雄部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两年后就被改编为第十五师,隶属于红一军团的建制。“少共国际师”的存在虽然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属于昙花一现,但它却为人民军队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的优秀将领和军事指挥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胡耀邦、陈光、肖华、彭绍辉、曹怀里、袁佩爵等人。
      1933年5月20日,团中央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的文件。到8月1日在纪念红军成立六周年的纪念会上,这支新部队就有幸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等单位一道参加了在瑞金红军总部的大阅兵。“少共国际师”只用了大约2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组建任务。期间进行过较为严格的军训,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当时全师的兵力大约为8000人。其中70%是党团员,战士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不少是14、15岁的“红小鬼”。第一任师长为吴高群。吴高群曾被人们称赞为“进步最快最易深造的青年指挥员”,1934年初(或者1933年12月)牺牲在黎川战役中。第一任政治委员冯文彬也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此人在1934年7月30日写过一篇纪念少共国际师的文章,他的职务后来被年仅18岁的肖华接替。)。阅兵式上“少共国际师”还没有正式的番号,是周恩来副主席代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亲自授予了“少共国际师”的军旗,并发出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战斗命令。同时被授旗的还有红军工人师。

      而“少共国际师”真正地组建完成则要到1933年的8月5日,并在在博生县又举行了一次师级规模的阅兵式。一个月后,1933年9月3日,经过一个简短的“九三宣誓”仪式,“少共国际师”就开赴第五次“反围剿”的前线作战。“少共国际师”进抵到东部战线的建宁,红军战士高唱着《少共国际师出军歌》、《上前线歌》等歌曲,到处写下“红军胜利万岁!” 等标语,其声威震动了整个建宁县城。部队继续前进到泰宁,然后召开了由党团骨干参加的军人大会,红军的主要首长周恩来总政委、朱德总司令和杨尚昆主任等人专门来到“少共国际师”作了报告与鼓动,并传达了战役中的任务。

      “少共国际师”取得了第一次战斗的胜利,即闵北的拿口战役。替闽中独立团解围,击溃国民党军周志群部2000余人。然后转进到黎川参加保卫战。“少共国际师”在资溪桥与黎西南等地作战,但是很不幸,师长吴高群在百胜关的战斗时中炮牺牲。名将陈光临危授命,接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3个月后,陈光将军被调动到王牌师红二师任师长)。在百顺点岭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还配合友军击溃了向黎川前进的2个师国民党军队,迟滞了敌人的推进,保障了我军防线的建立。这次战斗的胜利应该可以说非常地不容易,因为国民党军队中有一支部队是陈诚的十一师,是国军的王牌。而在黎西南的樟横村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被国民党军队击败,对失败负有责任的一个红军团长和政委后来都被撤职了。但是在接下来的石城保卫战中,“少共国际师”为自己正了名,面对优势兵力的敌人的进攻,寸步不让,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这一仗保障了中央红军顺利地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少共国际师”与中央红军一道离开了中央根据地。长征开始时“少共国际师”由28岁的彭绍辉将军接任了师长,政治委员也换成了肖华(据肖华将军等人的回忆录,根据周恩来的建议,肖华一开始就担任着“少共国际师”的师政委)。彭绍辉此前曾担任过红一师师长,兴国模范师师长,红五师师长,红三十四师师长等职务,是红军中的一员虎将。在长征中“少共国际师”一直担负着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在血战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过程中,“少共国际师”和红五军团担任着殿后的任务,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整连、整营敌军的一次次进攻,但“少共国际师”自身也损失了一大半的兵力,是最后几支过湘江的部队之一。

      1935年3月,遵义会议以后不久,中央军委根据斗争的需要,决定对“少共国际师”进行整编,改编为红十五师,归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建制。就这样,“少共国际师”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于“少共国际师”的文艺作品,据说现在已经有人写出了一部叫《少共国际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和同名的20集的电视连续剧,且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惜我没有能够看到这些作品,于是先依据手头掌握的资料写下了这篇短文,以示对红军先烈们的一点敬意吧。
    少共国际师的介绍

    《少共国际师》是由李俊岩执导的作品,张琛参加演出。1919年的柏林就有成立少年国际师,1933年8月5日在中国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为响应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扩大红军队伍,壮大武装力量,粉碎敌人的疯狂“围剿”,保卫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在博生县组建了一支全部由模范青少年组成的特殊部队——“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全师共一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少共国际师》通过故事情节、人物服装、逼真场景、红色音乐等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一段极其壮烈的真实历史故事。讲述了中央苏区的这支少年红军部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他们响应中央的号召,走向保卫苏区的战场,成为“少共国际师”的少年红军,用他们的青春和热情,在革命斗争史中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该剧于2011年8月在江西宁都等地拍摄完成。


    少共国际师的剧情简介

    “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忆少共国际师》少共国际师政委肖华上将题写
    “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高举着少共国际的光辉旗帜,坚决的,勇敢的,武装上前线。做一个英勇无敌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擦亮刀,子弹上膛瞄准敌人放。破“围剿”,缴枪炮,消灭国民党。赶走那帝国主义侵略的势力,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少共国际师出征歌》张爱萍上将作词
    1933年8月,为响应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继续扩大红军队伍,壮大武装力量,粉碎敌人的疯狂“围剿”,保卫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在博生县(现为江西省宁都县)组建了一支全部由模范青少年组成的特殊部队——“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这是全部由少男少女组成的娃娃部队,战士当时平均年龄不足18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这支部队在博生县诞生、誓师、阅兵、授旗、出征,先后在江西赣南、抚州、吉安、福建龙岩、贵州等革命老区生活和战斗。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样一批“红小鬼”被组织起来,系统地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学习文化和军事技能,最后英勇地走上革命斗争的第一线,在苏区的反“围剿”战斗和长征中做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10月,红军离开苏区,“少共国际师”的少年英雄们与中央红军一道,踏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少共国际师”的很多少年英雄后来成长为彪炳史册的新中国开国将领。
    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同名电影、新闻纪录片《少共国际师》,这三部影视作品,通过故事情节、人物服装、逼真场景、红色音乐等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一段极其壮烈的真实历史故事。讲述了中央苏区的这支少年红军部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的历程,塑造了立秋、正太、猴子、麻脚、子遥、红军小和尚等性格生动的少年群像,这些英雄少年在列宁学校接受马列信仰,学习文化和军事知识,在苏区的土地革命热潮和反“围剿”斗争中经受了考验。他们响应中央的号召,走向保卫苏区的战场,成为“少共国际师”的少年红军,用他们的青春和热情,在革命斗争史中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
    “少共国际师”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这一页突出体现了这些青少年极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少共国际师”这面火红的战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渗透力,是今天广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好教材,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红色历史故事题材。
    “少共国际师”红色精神的传承,可以让今天生活在祖国母亲幸福怀抱中的孩子们,深刻了解当年苏区青少年走过的艰辛岁月历程和那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感悟当年苏区青少年的成长、生活、学习和战斗的历史过程。
    在今天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让薪火世代相传,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是伟大而光荣的事情。“为了共产主义,时刻准备着!”,“少共国际师”少年英雄的成长经历和战斗事迹,对今天生活在幸福环境中的青少年来说,是永远的偶像和榜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
    目前,《少共国际师》三部影视作品各项拍摄和后期制作工作已全面完成,将陆续在全国公映。该作品填补了“少共国际师”从诞生至今78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空白,为今天的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红色经典影视作品。


    少共国际师是干什么的?
    是红军时期的一支部队。

    “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日成立于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全师共一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



    第五次反“围剿”前,为了扩大红军,进一步激发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在红军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的倡议下,经党中央批准,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中央苏区1万多名青少年踊跃报名。



    为了把这些初离家门的娃娃培养成能征善战、作风过硬的战士,“少共国际师”成立后,随即投入了战斗训练。中央军委任命陈光为师长(后为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冯文彬任政治委员(后为肖华、罗华明)。部队中许多红小鬼,人还没有枪高,起初是用各自带来的红缨枪,后来才陆续开始练习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



    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刚结束,“少共国际师”便投入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第一仗是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的遭遇战,“少共国际师”奉命配合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在东线抗击敌人。发现敌情后,陈光和肖华商定,以1个营分兵迂回,布成口袋,将敌人团团围住。枪声一响,战士们勇敢地冲入敌阵,展开肉搏,不到两个钟头,就干净利落地全歼敌军一个连。随即挥师渡过闽江,又击溃敌军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排哨,前后共歼敌300多人,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初次遇敌,就打了胜仗,“少共国际师”的士气更加高昂。朱德、周恩来和杨尚昆特电祝贺,称赞他们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勉励他们在胜利中要更百倍地提高军事技术,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争取更大的光荣。



    1933年12月,在黎川东南的团村战斗中,敌人以三个师的兵力发动了进攻。“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从左翼钳击敌人。肖华和师长吴高群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前沿指挥。傍晚,战斗将要结束时,吴高群正在指挥所旁的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忽然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他的头部和腰部七八处负伤,英勇牺牲,年仅二十三岁。肖华热泪盈眶,他带领战士们向烈士宣誓: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把“少共国际师”的光荣旗帜永远打下去!





    此后,“少共国际师”又在将军殿、邱家隘等地进行过几十次战斗,其中石城保卫战一役伤亡过半,一万多人的部队只剩下5000余人。1934年春,他们改称第15师,由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丢掉左臂、日后被称为“独臂将军”的彭绍辉出任师长,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少共国际师”。7个月后,红15师开始长征,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



    湘江战役中,红15师奉命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掩护主力渡过湘江。他们以一个团直扑全州东南的鲁塘圩,配合红五军团佯攻以牵制全州敌人,另以两个团和尾追的敌人死打硬拼,保卫湘江界首渡口。敌人沿湘桂公路猛攻,情况十分紧急,红15师有被敌人切断的危险,于是全师赶快收缩兵力,跑步渡河。彭绍辉和肖华率领主力渡河以后,发现还有一个团没有过来,而敌人已逼近渡口。根据军团部的命令,又不容许他们回头去接应这个团。当他们翻越了大王山到达油榨坪集结时,这个团竟神奇地出现在面前。原来,他们被敌人切断后,从层层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奋勇抢渡湘江,甩开了敌人的尾追,并连夜强行军赶上了师主力。湘江战役中,面对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红15师拼死实现了战略意图,但官兵伤亡惨重,仅剩下2700余人。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分别编入红1师和红2师。至此,这支存在不到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陈正湘、谷广善、何廷一、黄定基、江拥辉、李景瑞、彭盛、宋景华、孙文采、谭云开、吴岱、谢明、杨思禄、袁佩爵、赵复兴……这些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红小鬼”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

    四方面军又一支类似的部队,叫少共国际团。

    http://baike.baidu.com/view/628016.htm" target="_blank">http://baike.baidu.com/view/628016.htm
    湘江战役的少共国际师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于1933年8月5日在中央根据地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成立,长征出发时的人数大约为七千人。
    少共国际师在长征途中不断有损失,但沿途扩红也有所补充,湘江战役前的人数并不清楚,应该在五千人以上。
    湘江战役中,少共国际师隶属红一军团。少共国际师娃娃兵多、新兵多,战斗力不强,因此未参加激烈的脚山铺阻击战。该师的任务是在湘江东岸灌阳文市和全州两河之西北监视全州南进之敌,以确保红军右翼的安全。全州的湘军只是从湘江西岸南下,攻打脚山铺,而没有从湘江东岸南下。从全州南下的只有桂系民团两个联队和少量混编于民团联队之中的正规军,其任务是对西进红军进行袭扰。少共国际师在12月1日之前,没有大的战斗。
    12月1日,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按照军团部命令,指挥部队从大坪渡浮桥过江。前锋四十四团及师部过江后在湘桂公路与南下湘军遭遇,四十三团、四十五团从大坪渡渡江西进的道路被截断。师长彭绍辉与政委肖华、政治部主任冯文彬等紧急商议后,命令四十三团、四十五团迅速绕道,从大坪渡南面的界首圩渡江。
    被隔在湘江东岸的四十三团、四十五团与师部失散,师首长让他们南下从界首渡江。但是,界首已经于1日中午被兴安北上的桂军攻占。红五、红九、红八军团是从界首以北的凤凰渡过的江,但1日下午,桂军44师追击红五军团(十三师)、红八军团、红九军团至凤凰嘴,红八军团大部、红九军团一部未能过江。少共国际师的四十三、四十五团自然也无法按命令从界首渡江。幸运的是,这两个团的部分人员竟然奇迹般渡过湘江,于12月3日赶到油榨坪与师部和四十四团会合。
    也有人讲,红一军团在得知少共国际师大量人员未能过江后,采取了挽救措施,抽出一支部队,趁国民党军不备,从湘江西岸返回大坪渡口渡过湘江,到东岸找到少共国际师,利用夜色的掩护,将他们带过湘江,归还主力。
    渡过湘江后,红十五师仅剩2700余人。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红十五师撤销,其人员分别编入红一、红二师。


    少共国际师的战斗经历

    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刚结束,“少共国际师”便投入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第一仗是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的遭遇战,“少共国际师”奉命配合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在东线抗击敌人。发现敌情后,陈光和肖华商定,以1个营分兵迂回,布成口袋,将敌人团团围住。枪声一响,战士们勇敢地冲入敌阵,展开肉搏,不到两个钟头,就干净利落地全歼敌军一个连。随即挥师渡过闽江,又击溃敌军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排哨,前后共歼敌300多人,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初次遇敌,就打了胜仗,“少共国际师”的士气更加高昂。朱德、周恩来和杨尚昆特电祝贺,称赞他们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勉励他们在胜利中要更百倍地提高军事技术,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争取更大的光荣。
    此后,“少共国际师”又在将军殿、邱家隘等地进行过几十次战斗,其中石城保卫战一役伤亡过半,一万多人的部队只剩下5000余人。1934年春,他们改称第15师,由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丢掉左臂、日后被称为“独臂将军”的彭绍辉出任师长,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少共国际师”。7个月后,红15师开始长征,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
    湘江战役中,红15师奉命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掩护主力渡过湘江。他们以一个团直扑全州东南的鲁塘圩,配合红五军团佯攻以牵制全州敌人,另以两个团和尾追的敌人死打硬拼,保卫湘江界首渡口。敌人沿湘桂公路猛攻,情况十分紧急,红15师有被敌人切断的危险,于是全师赶快收缩兵力,跑步渡河。彭绍辉和肖华率领主力渡河以后,发现还有一个团没有过来,而敌人已逼近渡口。根据军团部的命令,又不容许他们回头去接应这个团。当他们翻越了大王山到达油榨坪集结时,这个团竟神奇地出现在面前。原来,他们被敌人切断后,从层层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奋勇抢渡湘江,甩开了敌人的尾追,并连夜强行军赶上了师主力。湘江战役中,面对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红15师拼死实现了战略意图,但官兵伤亡惨重,仅剩下2700余人。 首次作战,少共国际师打得有声有色,机智、顽强、悲壮——
    17岁的战士钟石华面对高大敌人的刺杀,灵机一动把敌人引向悬崖,然后突然倒地,把敌人拌下了悬崖;
    17岁的战士李庆生被敌人死死卡住喉部后,毫不犹豫地引爆了敌人腰间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18岁的战士朱根林在被敌人的刺刀刺中胸部后,不顾一切地死死抱住敌人,为战友创造战机……
    1933年12月,在黎川东南的团村战斗中,敌人以三个师的兵力发动了进攻。“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从左翼钳击敌人。肖华和师长吴高群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前沿指挥。傍晚,战斗将要结束时,吴高群正在指挥所旁的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忽然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他的头部和腰部七八处负伤,英勇牺牲,年仅二十三岁。肖华热泪盈眶,他带领战士们向烈士宣誓: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把“少共国际师”的光荣旗帜永远打下去!


    少共国际师还存在吗

    少共国际师不存在。

    红军时期仅存在一年多的少共国际师。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简称少共国际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武装部队。

    红军长征途中曾有过一支几乎全部由“娃娃兵”组成的特殊部队,战士们大的有十七、八岁,小的才十四、五岁。这支部队拥有完整的部队建制、正规军番号,叫做“少共国际师”(后改为红十五师)。

    为了更好地抗击和粉碎敌人的疯狂进攻,保卫革命根据地,在当时的“扩红”背景下,1933年5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正式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江西省博生县(今宁都县)成立。

    当时从江西征调四千人、福建征调二千人、闽赣二千人等等,组成了这支部队。部队成立时由周恩来亲自授旗,隶属红五军团建制,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下辖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3个团,干部、战士70%以上都是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全师官兵共一万余人。

    少共国际师,是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一支红军部队。这支部队虽然年龄小,但是却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反围剿斗争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表现。

    少共国际师于1933年8月5日正式成立,从江西征调四千,福建征调二千,闽赣二千组成了这支部队。1935年2月10日,由于减员严重,少共国际师撤编。一共存在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少共国际师为党和人民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有不少的开国将军和优秀将领就是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

    那么,少共国际师中,有哪些著名的将领呢?

    “娃娃司令”萧华

    “娃娃司令”萧华

    萧华大家应该都知道,他是我军的开国上将,17岁的时候是这只少共国际师的政委,战斗中身先士卒,曾率领少共国际师同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格斗,一举击败国民党军三个师。另外,在其他的战斗中都有不俗表现。

    独臂将军 彭绍辉

    独臂将军 彭绍辉

    彭绍辉,少共国际师师长,开国上将。他作战十分勇猛,在战斗中带头冲锋陷阵,结果左臂连中两弹,臂骨被击碎,但仍不下火线。最后成了著名的独臂将军。

    陈正湘

    陈正湘

    他是少共国际师团长,开国中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是陈正湘指挥部队击毙的。陈正湘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屡建奇功,堪称一员福将。

    吴岱

    时任少共国际师直属干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建国后曾担任北京军区副政委。

    何廷一

    少共国际师参谋,建国后任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江拥辉

    少共国际师通讯员,抗美援朝时期任38军政委、军长,曾任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除了前面列举的这些,还包括著名的杀敌英雄黄定基,开国少将李景瑞、杨思禄等等,都是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动漫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