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日军分由沙市、岳阳渡过长江和湘江合围常德。国军74军57师代号“虎贲”奉命守城。手握“与城共存亡”的密令,师长余程万(吕良伟饰)心知这是一场无路可退的战斗。
百姓全部撤离的常德无异于一座“孤城”,枪声未响,众将士已是“死士”。连长冯葆华(袁文康饰)坚守前沿。战事吃紧让他与爱人婉清(安以轩饰)新婚之夜后便生生分离,念郎情切的婉清尾随而至,成为一名战地护士。智勇双全的冯葆华是战士中的灵魂人物,不满16岁的民兵二虎(谢孟伟饰)视他为榜样,舍死忘生……
“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二虎在死人堆里大声重复着冯葆华的话。日军万万没有想到这座攻而不破的死城中,殊死抵抗的只有不过百余名士兵。坚守?杀身成仁的律令不近人情;撤退?必将背负苟且偷生的骂名。两难抉择下,余程万手书绝笔,披挂整齐,率众突围……
七十四军五十七师的历史及各任师长简介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在汉口组建第七十四军,俞济时任军长.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有五大王牌师,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十四军(整编后为七十四师,即孟良崮战役中之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英勇善战被称为 “抗日铁军”,而 “抗日铁军”中最著名的师就是“虎贲”师(五十七师)。
一九三八年,第七十四军又先后参加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十一月,该军开赴湘阴、长沙一带整训,并扩充为三个师,分别为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第五十八师〔师长冯圣法〕、第五十七师〔师长施中诚〕。
一九四一年余程万接替施中诚任五十七师师长.
九四七年九月十一日,郓城、沙土集之战五十七师全军覆没,
师长段霖茂被俘.
施中诚(1898~1983),字朴如,桐城人。国民党军事将领。
施中诚童年丧父,稍长到山东投靠伯父施从滨,1920年入保定将弁学堂,1923年毕业后,在施从滨部下任见习排长。1925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委任施从滨为第二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在徐州、蚌埠一线与孙传芳部作战。施从滨陷入重围,被孙传芳俘获后处死。施妻请求张宗昌对其侄施中诚给予关照。1926年春,施中诚由排长被提升为团长,三年后,再升烟台警备司令。1931年,施中诚任旅长,1937年升任师长。七七事变后,驻防广西。1941年升任国军第一百军少将副军长、军长。1943年春,调任陆军第七十四军军长,驻防湘西常德、武岗、洪江一线。
1945年5月湘西大会战,施中诚亲临前线指挥,配合王耀武所属5个师,同日军3个师团,血战雪峰山下,毙敌数千,缴获大批枪炮、弹药。湘西大捷,重创日军先头部队,使之不敢冒然西进。七十四军一时军威大振,施中诚实现了他的“歼敌御外侮,报效我山河”的誓言。1945年12月,七十四军接收衡阳一线日军投降。次年春,驻防南京。施中诚任南京警备司令。
1946年秋至1948年冬,施中诚任国军第十八集团军副司令,第十一绥靖区副司令。其间捐资在家乡桐城砂子岗创办述德小学。南京解放前夕,携古稀老母、妻侄家小由香港转台湾。1959年离开台湾,偕妻长住美国洛杉矶,1983年逝世。
余程万(1902~1955,广东台山人),黄埔一期学生,军事天才一类人物,二十五岁就挂少将衔,还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系,后又进入陆军大学研究系深造,文武全才。在七十四军,他的资历比两任军长俞济时,王耀武都要老,虽然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但私下都将余称做老学长.
段霖茂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黄浦三期学生,军衔中将.
知道的就这些了
余程万将军是怎么死的!
不认识
描写余程万将军的美文,急!
“虎贲”将军余程万---我的老长官
1939年我刚满16岁,我参加了在南岳举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的活动,在这活动中我被一位将军看上了,因为我懂得书写、勤奋和老实,他希望收编我做他的随身小厮。在这年我叩别了父母亲,拜别了兄弟和姐妹,怀里只带着数张父母亲和家人的照片,便离开从少生活了十多年在湖南衡山的老家。之後,父亲将我托付了给这位将军,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我记住了父亲离开前的叮嘱:要侍候和听这位将军叔叔的教导。我开始了军人的生活,以後的11年里我一直跟随着这位将军,出生入死,寸步不离! 甚至我28岁成家後,仍住在他的寓所附近,尊敬他尤如父执,而他也由始至终待我如同家人。在那动荡流离的年代,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我由少年至青年的成长期间,我跟随了余程万将军。
<< 将军简介 > >
余程万,1902~1955,祖籍广东台山,他出生于广东台山一个富商家庭,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年毕业于番禺师范学校。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一期第一队,时年23岁,成为军校中为数极少的有大专文凭的学生,於同年11月底毕业。其後还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系,后又进入陆军大学一期研究系深造,文武全才。余程万於1936年2月5日晋升少将衔, 时年33岁,他和俞济时都是黄埔一期毕业生(俞济时属第二队),他们是同期不同队的黄埔同学,虽然在74军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但余比俞年纪大一点点,所以私底下俞称余为学长, 而王耀武是黄埔三期,张灵甫是四期,他们更尊称余为老学长了。
1936年的余程万将军
<<"虎贲"之首> >
1939年,第49师副师长余程万少将,调职至74军57师,任职副师长(师长是施中诚)。第57师原来是安徽实力派军人陈调元的旧部,在中原大战后由第55师扩编,之后在施中诚师长率领下颇立战功,被编入俞济时第74军後,更成为这支中央精锐部队的主要角色。
1940年余程万升任57师师长。在凇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高安会战、上高会战、长沙第三、四次会战、浙东衢州会战中,他一次次地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原57师师长施中诚、74军军长俞济时和继任军长王耀武的赏识。特别是上高会战中,他指挥57师坚守下陂桥阵地,冒着炽烈的炮火与日军第34师团浴血奋战,为上高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顽强坚韧的意志和出色的指挥才能,为57师赢得了“虎贲”的荣誉称号。
1942年9月浙赣会战後,鉴於日军已熟识我军番号,能破解我军各部活动情报,74军因此改变其部队番号。军部及其直属番号改为"辉煌",51师为"文昌",58师为"榆林",57师则由"徐闻"改为"虎贲"。“虎贲”一词来源于《书经》中的《牧誓上》篇,篇中记载:“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以后,“虎贲”称号成为历代英勇无敌的军队的最高荣誉。
1943年初我20岁摄此照於常德城内摄像馆,戎装左胸前有虎贲标记。
<< 常德突围 > >
1943年,日本为策应太平洋战场,牵制中国军队转移到滇缅,制定了新的作战大纲,要求日本第11军在鄂西会战(发生於1943年5月下旬)之后发动常德会战。常德地处湘西北,历来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可北扼长江,进逼宜昌,东指粤汉铁路,西协黔川,战略地位重要。所以,1943年5月鄂西会战之时,“虎贲”师就到此布防,抓紧修筑工事,积极备战。常德会战时,第57师的主要干部为师长余程万中将(军校1期),副师长李琰少将,参谋长陈嘘云上校(军校4期),第169团团长柴意新少将(陆大特别班第1期),第170团团长孙进贤上校(军校5期),第171团团长杜鼎上校(军校6期),师步兵指挥官周义重少将及第74军炮兵团团长金定洲少将(军校6期)。余师长向全军官兵动员,发出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作战号令。各路“虎贲”勇士同仇敌忾,誓与常德共存亡,余师长有序的部署守城,分作三个阶段御敌:城郊防御时期,城墙防御时期和城市街道防御阶段。
1943年11月18日战争开始,日军先头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进攻。接着日军68师团主力十余万人全线进攻常德。而常德的守城军队只有八千多人的57师,除力量对比悬殊外,枪炮弹药和物资也很缺乏,装备更不及日军精良。经过日军14天的飞机轰炸、炮轰、毒气弹、燃烧弹,无数次的攻防战和白刃冲锋,战斗已进入非常接近位於中央银行师部的街道防御战,可点算的官兵已不足百人,而散失的官兵则未能点算。鉴於来救援军迟迟未到,派出去接引援军的人都失败而回或音讯全无,於12月2日晚上,余师长召集所属将校官,宣布决定突围,以图与增援友军会合。12日3日凌晨天空一片漆黑,余师长率领着我和数名卫士共八人,用木梯翻过南门西面城墙,分乘三条日军遗下的小木船,横渡沅江向南突围,我是余师长的上尉副官,共乘一艇时护卫在他身边。但木船上无桨无舵,刚巧一阵北风夹着微雨,把木船吹往南岸,靠岸时被南岸上日军的手榴弹和机枪轰击,其他各人在分散躲避时都跑失了,我们两人一直被逼向西北方逃跑,直至天亮到达一小村落停下休息。後来有57师的官兵也跑到来这村落集结,原来在余师长突围後,只有柴意新团长死守在常德,所有将校都分别突围了。12月4日余师长命我把散兵集合起来,点算到共有83人。12月5日余师长带领集结的八十多人往东南德山方向进发,以图与增援友军会合,途中探到日军都是向北澧水方面撤退,因而估计友军可能已开始合围常德。
12月8日,薛岳长官严令德山方面的58军军长鲁道源中将,限期克复常德。推进中的58军新编11师遇到自常德突围的八十多人残部。余师长命杜鼎团长集结带出来的残部八十余人,协同新编11师反攻常德。时占领常德日军已经撤守,常德成为空城,新编11师于12月9日从德山老码头渡口入东门列队开进常德。在常德的断垣残梁中,奇迹似地竟走出三百余名第57师官兵。大家望着国旗再度招展于残缺的中央银行大楼时,不禁痛哭失声。常德失而复得,战斗也为全局争取了时间,实现援军合围,将日寇迫回沅江北岸。
1943年的余程万将军
<< 血战获罪 > >
刚回常德仅数天,余程万被认为遗弃部属放弃守土,军委会下令拘押,由滨湖警备区副总司令傅仲芳负责执行。我和广东台山籍李岳山上尉参谋陪伴着被押的余程万同往重庆。其它突围退却的将校官长,一律都要按革命军连坐法处置,决不宽贷。但在战后真正遭到惩处的仅余程万将军一人。蒋介石并扬言要枪决余程万。时在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深造的丘维达将军于回忆录中,即提及蒋介石在主持该期毕业典礼时当众宣读枪决命令。后来经军法执行总监部审判(审判长为张治中上将),咸认余师长死守常德达15昼夜,其情可悯,改判五年徒刑,但未获军委会允准。後得74军前军长俞济时和军长王耀武向蒋介石求情,又得到常德百姓签名和县长戴九峰联名求情上诉,声称常德会战时全城已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只剩中央银行残破大楼,57师官兵守城为国捐躯,弹尽粮绝,实守无可守已尽全力。余程万被囚四个月後,离开重庆南岸土桥监狱无罪释放。随即任命为74军副军长之职。
余程万中将的戎装
为了纪念常德会战,当时在重庆土桥监狱坐牢的余程万,觉得有责任把常德会战那些壮烈的事迹记录下来,而名作家张恨水当时也住在重庆南岸土桥附近山中的一处草芦,余程万就派我找到了张恨水,交给他两包剪报、行军日记、地图、笔记和照片,希望他能够写下“虎贲”军的感人故事。爱国将士的壮烈事迹使张恨水很激动,但是他当时还没想到以此来写一部小说。他以没上过战场不懂得军事婉谢了。我反正要照料正在坐牢的余师长,和李岳山参谋住在土桥附近,此后便常常探访张恨水跟他聊天,还送他日用品,同时也对他口述一些自己在战争的见闻。张恨水也不再说拒绝的话了,只应以先研究材料,等有时间再写。後来他果然写出了《虎贲万岁》。可惜我收藏那一部原装旧版,在60年代侨居香港时,被袭港飓风打湿浸坏了。
<< 战後仕途 > >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了。9月23日,第74军57师由湖南芷江乘军用运输机空运至南京,归新六军瘳耀湘将军指挥,担任南京首都守备任务,在镇江成立守备司令部,57师师长陈嘘云少将兼任司令,师部及直属部队和169团驻守镇江,第170团驻守龙谭,第171团驻守句容。1945年冬季,第74军第51师、第58师由湖南开往南京(新六军调往东北)接替新六军的任务,成立南京警备司令部,军长施中诚将军兼任司令,57师归还建制,仍在镇江担任守备任务。副军长余程万带着家眷迁到南京,我也随着他和他的元配夫人和家属,住在南京金银街12号寓所。当时余程万给我的任务是:负责为正在南岳建忠烈祠的薛岳,安排和装饰他在南京的寓所。也是在这期间,余程万到上海渡假,认识了他的二夫人吴冰女士。
1946年,我和余程万将军和其元配夫人全家摄於南京
1946年春,74军奉命整编,军整编为师,师整编为旅,每师裁减一团,编为整编51旅旅长陈传均,整编57旅旅长陈嘘云,整编58旅旅长蔡仁杰。各旅军费不属师部,独立核算。编余官长调中训团,而编余士兵补充各部队。这就是当时所采取的精兵主义,以节约国库开支,精简大单位、充实小单位。於同年冬季,施中诚将军调济南第二绥靖区。张灵甫将军接替74师师长。原58旅旅长蔡仁杰将军调任74师副师长,卢醒调58旅任旅长.
1946年余程万将军
1947年2月,整编74师副师长余程万被调任粤东师管区司令,而我是他的司令部少校副官。於同年5月,整编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余程万则“幸免于难”。在解放战争中,余程万是十分“幸运”的,我因为跟随着他,也变得"幸运"了
卫战的影片简介
影 名: 卫战 导演沈东来自八一电影制片厂,其导演作品有《少年英雄》《惊心动魄》《太行山上》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一个让你为之热血奔腾的人物,余程万这个人物形象,彻底打动了我的心。”《卫战》导演沈东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说的这样一句话让人内心为之一振。为了论证历史事实,并丰富电影情节,沈东与一批专家专程来到常德,在市博物馆、常德公墓、河洑山镇等相关地点进行考察,与常德的一些专家、老人座谈,了解常德会战当年的历史,熟悉本土的文化特色。为了还原英雄的历史,沈东和编剧们数易其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我们的剧情还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电影的特性,用一种全新的形式去展现历史。”沈东说,“常德大会战历时16个昼夜,战地繁多,牺牲了很多英雄,我们不可能一一展示,我们选择了余程万这个历史英雄作为主线,并虚构了一个连长和一个战时爱情故事,让整个片子看起来更丰富,更连贯。”
“沙场点兵”,沈东选演员毫不马虎。“选择了什么样的片子就注定要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演。人物气质、外部形象、知名度等,这都是必须一一考虑的因素。我选择吕良伟是因为他符合我心目中余程万的形象,他身上有一种独有的血性男儿的气质,他的俊朗外表和能文能武都让我将目光锁定了他。”沈东告诉记者,当他与吕良伟联系上时,吕良伟对该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吕良伟看完剧本后,感动得泪流满面的他马上给沈东打电话,“我想,我天生就有着这样一种军人的情结,我强烈要求加盟这部影片。”后来,两人一见面就发现他们的人生观和艺术见地惊人的一致,并有了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他很敬业,随和,没有一点架子。”沈东这样简单地评价吕良伟。 余程万师长率五十七师坚守常德。1943年常德会战最惨烈的时候,常德城区已成一片焦土,余程万师长决意全师战死常德。
暂编第五师师长彭士量率领陆军暂编第五师奉令把守石门。负重伤,随后殉国。 时年38岁,后被追认中将军衔。
孙明瑾,国民革命军第十军预备第十师少将师长,率部从衡阳出发驰援,以解友军之围,并于11月下旬进抵常德外围赵家桥一线。日军主力前来堵截,孙明瑾率部迎击敌人,临危不惧,亲临前线指挥,被敌弹击中,手扶卫士叮嘱部下:“贯彻命令,达成任务”。尔后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
张灵甫在常德战役外围作战表现突出,作为主力与51师携手歼灭南京大屠杀元凶13师团大部。张灵甫因此获颁云麾勋章一枚,他是因常德战役有幸授勋的少数将领之一,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如今,周新国先生手中还珍藏有二本张灵甫在常德战役期间题赠部下的《蔡松坡先生遗集》。“每当看到这二本书,就仿佛把我带回到那抗战时代......”
柴意新(1898--1943)少将参谋长率团在常德守卫战中顽强抗战至最后,壮烈殉国。柴意新(1898--1943)字泽高,号若愚,建兴镇人,抗日将领,57师少将参谋长兼169团团长。1943年11月,常德会战中柴意新鼓励全团官兵:“人在城在,为国尽忠,血战到底!”面对蚂蚁般密匝匝的敌人,毫无惧色,各据要点,顽强战斗,壮烈殉国。后被追授为中将。柴意新将军的烈士身份,在1985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承认。柴意新将军阵亡以后,74军通知在长沙的柴夫人“柴团长受伤,速来常德。”陪同她前往常德的人就是后来的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柴夫人以86岁高龄去世。
许国璋将军,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第—五O师师长,著名抗日英雄,字宪廷,四川成都人。1943年春,面对日军向湖北进攻,奉令守备华容、石首、公安等县,予敌以沉重打击。不久,又完成了固守津市、澧县的艰巨任务。同年11月,为保卫常德,率部与日军展开血战。许将军率部吸引日军退至陬市,他知道陬市系常德的门户,且构筑有工事,就命令部队在此固守。当部队处于被日军包围的危急关头,亲临前线.率领官兵与敌人展开拼搏。在重创日军之后,身负重伤,举枪自戕,壮烈殉职。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 张恨水写出“人是真人,事是真事,时间是真时间,地点是真地点”的《虎贲万岁》。
曾写过脍炙人口的《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小说的张恨水先生,是我国二三十年代多产的小说圣手,你可知道他还创作过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张恨水先生在《虎贲万岁》的《自序》中说:我写小说,向来暴露多于颂扬,这部书却有个例外,暴露之处很少。常德之战,守军不能说毫无弱点,但我们知道,这8000人实在已尽了他们可能的力量。一师人守城,战死得只剩下83人,这是中日战争史上难找的一件事,我愿意这书借着57师烈士的英灵,流传下去,不再让下一代及后代人稍有不良的印象,所以改变了我的作风。
此书还有一件趣闻,一位很漂亮的苏州小姐,看了《虎贲万岁》后,心仪余程万,托人介绍,认识了余程万,竟然做了余太太。上世纪50年代,余氏夫妇隐居香港,办了农场种菜养鸡,农场遭歹徒抢劫,在对射的枪战中,这位当年抗日的英雄师的师长,竟被歹徒击中而亡。
余程万的介绍
余程万(1902-1955),广东台山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及中山大学政治系,1931年就任南京警卫军少将教官,次年转入陆军大学研究院深造,学历之高,在国民党军队将领中少见。早年长期从事政工工作,1940年任74军57师中将师长,1943年11月至12月率部8000守卫抵挡日军116师团30000精兵常德12天之久,部下仅剩五六十人弹尽粮绝他率部突围。次日即带增援部队32团反攻常德,当日收复。战后,蒋介石闻知常德失守,以违抗军令罪,下令将其送交军法处审判1。孙连仲、王耀武出面求情1。余程万被判服刑两年1。刑期未满,王耀武再向军法处说情,将余程万保出1。1948年任二十六军军长,卢汉云南起义时,余程万摇摆不定,后赴香港。1955年8月27日,在香港新界种菜养鸡的余程万遭遇匪徒抢劫,身死警匪枪下2。
余程万将军的子女
余程万女儿叫余莎莉,在七十年代的时候是香港的艳星。
余莎莉原名叫余佩芳,她是余程万将军的女儿。在余莎莉小时候,父亲余程万就死了,在她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余莎莉可能不是读书的苗子,所以小时候她的成绩并不好,但是胜在人长得漂亮,不说长得如何倾国倾城,但好歹是有着如花似玉的容貌,就凭着这漂亮的面庞余莎莉走上了演义的道路。余莎莉在1975年的时候第一次踏入了影视圈,第一次主演了吴思远的警匪电影《廉政风暴》。在1976年的时候,她与欧阳菲菲和谷峰搭戏,主演了她第一部风月电影《骗财骗色》,在这之后余莎莉就成为了邵氏公司的演员。余莎莉在年轻的时候凭着自己的努力生活很富裕,但是后来家道中落,四十多岁的时候和儿子相依为命。